奋斗还是啃老? 旅英80后华人艰难的“三十而立”freeto(2010/4/4 0:19:27) 点击:
45419 回复:
0 IP:
212.* * * 到2009年,被指称为“80后”的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集体“奔三”。而进入2010年,随着“80后”中最年长的一批人跨过30岁的门槛,80初出生的一批人也已有了“奔三”的切身体验,“三十而立”已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三十而立”,如何立?在个人“奋斗”与无奈“啃老”之间,在“奔三”与“被奔三”之间,旅英的80后华人又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与心路历程?近日,该报记者对这个群体进行了访谈与调查。
集体“奔三”:在“奋斗”与“啃老”之间
顾杰敏,1982年出生,英国第三大打折信息网everydaysale创办人,本科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计算机专业。他创立的everydaysale网从2006年底开始运营,2007年5月已实现盈利,网站商业价值迅速上升,到2009年3月,被英国卫报(guardian)评为英国最受欢迎的三大折扣信息平台之一。2010年初,顾杰敏以保留部分股份的方式,成功售出everydaysale网,开始着手筹建主攻中国市场的新网站。
从最初自己一个人开始创业,到建立一个团队,顾杰敏这几年的经历,可说是代表了一批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80后群体。和外界对80后“啃老”、“无责任感”和“不能吃苦”的普遍印象不同,他们对自己和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目标,而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可以付出比常人多许多的辛劳。但和前几代人在各种资源极度匮乏、家庭负担极重的条件下,完全依靠白手起家、“从零开始”打天下的情况又有不同的是,他们的“奋斗”起点更高、 负担更小。顾杰敏坦言,在2006年筹集启动资金的创业最初阶段,曾得到过家里的经济支持,这让他的项目得以从设想变为现实。但到2007年5月他的网站开始盈利之后,他就已经不再需要家里的支持,真正实现了靠自己的努力来创业。顾杰敏认为,留英80后华人,大多家里条件不错,创业“没有后顾”之忧,这可能是个利好因素。不过,创业期的企业运营压力依然很大,“立业”看来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上下而求索”。
大勇,1982年出生,在英国读完硕士后,创办自己的摄影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摄影、图片后期及会议活动等,目前在伦敦拥有300平方米的专业摄影棚和实体店。出生于中国富裕家庭的大勇在接受《英中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现在做的是“小生意”。但他却认为,比起回中国接手父亲的“大生意”,毫无悬念地结婚生子、过完此生,现在靠自己的“奋斗”来做的一切更有意义。
2008年10月,大勇开始和朋友一起筹建公司,租场地、装修,花费了数万镑,尽管有朋友入股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但由于大勇对自己的摄影棚以及器材要求很高,所以资金仍然不足,这时候他不得不寻求了家里的经济支持,也算沾了家里的光。大勇回忆道,尽管装修期间,每天只能“睡3小时”,但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因为这个过程,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有苦,更有甜。他的“奋斗”之路依然很长,因为前期投入太大,“回本还要一段时间”,现在只能“维持基本的运作”,但总算实现了基本的“经济独立”。
小周,1983年出生,2002赴英留学,毕业后供职于环球唱片公司,主要负责英美艺人的国际市场推广。在留学生就业形势不佳的大环境下,小周算是较为成功的求职例子。目前,她在工作上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事业发展比较顺利,这一切和她自己的努力密切相关。她现在的“奋斗”目标是30岁之前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我希望能在30岁的时候,靠自己的努力当上‘经理’。”
尽管在事业和经济上已经完全能够独立,而且相对于很多在英工作的留学生,小周的收入也算不错,但小周却直言“靠自己的收入仍然买不起房”。目前,她和另外一位80后的华人女孩在伦敦合租了一套有三个房间的公寓,每个月房租加上水电账单需要付出750英镑。
蜗居?还是买房?接受《英中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个由旅英80后华人组成的小家庭目前都还主要依靠租房的方式,在英国过着“蜗居”的生活,而少数已经买房的80后家庭,有的全部依靠家里的资助购买房产,另外一些则采取了家里人支付首付,自己每月从工资中抽出一部分还款的方式。
旅英80后一代,正在个人“奋斗”与无奈“啃老”的夹缝中,集体“奔三”。
那些挫折教我的事
“我的‘立业’之路,其实一直走得很艰辛,但最大的收获或许也是‘那些挫折教我的事’”,顾杰敏向记者表示。和很多年轻的创业者一样,他在创业初期采取了让好友入伙的方式。但这种用私人感情而非法律规章来维系的合作关系,很快显露出了弊端:“这位好友和我之间的分歧和摩擦,逐渐演变成尖锐的矛盾,就是那种‘从好朋友变到什么都不是’的感觉,这件事在感情上对我的打击很大。更重要的是,当这种私人层面的矛盾与企业的运营管理纠缠不清的时候,事情就变得更复杂、更难以收拾。后来,他离开了我的公司,但由于从一开始,很多利益上的问题都没有用法律的形式来界定清楚,所以导致公司损失惨重,当时对整个团队的士气也是重大打击。”
这次的挫折,让顾杰敏痛定思痛,反省了自己在公司管理上的失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在学校时已经开始自学商科、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现在,这些知识,有了发挥的空间。他笑道:“我现在学会用规章制度来管理人,而不是用人情和个人的判断来管理。我也学会了用法律来界定清楚相关的问题。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公司才能走得更远,这就是那些挫折教会我的事。”作为一个“80后”领导者,他在管理“70后”团队时,更体会到用“规章制度”管理团队的重要性。
大勇则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团队第一次承办婚庆活动的经历。虽然当时拍摄和庆典都非常好,但是由于运输上的问题,导致了相册没有及时送到,“客户没有百分百满意,大勇回忆说:“为了赔罪,我一口气喝光了整瓶红酒。”但这段“不愉快”的经历,却让大勇学到了宝贵的东西。“从这件事之后,我明白了事前做好缜密、周详的整体统筹是多么重要,也认识到企业运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之后,我开始去修习一些管理的课程,现在我们就做得非常好了”,大勇表示。
“奔三”还是“被奔三”
对于“奔三”,顾杰敏已有了明显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并不是危机感,而是心理上的成熟感和责任感。而且这种感觉主要也是来自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追求,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他觉得,三十岁已经不远,要实现“三十而立”,自己的事业还需要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现在,顾杰敏正在忙着筹建主攻中国市场的新网站,之所以决定卖出everydaysale网并着手准备新项目,也主要是基于让自己的事业在三十岁之时“更上一层楼”的考虑。而与“立业”相连的“成家”,也已经在计划中。
小周表示,其实自己本身并没有很强烈的“奔三”的感觉,仍然是“二十一、二岁”时的心态。“但外界却强迫你去思考“奔三”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88年、89年出生的人也开始进入职场与你竞争了,你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老练”,小周说。在感情和家庭方面,小周自己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大勇则认为“奔三”对他的压力,主要不是在“立业”方面,而是在“成家”方面的“被奔三”:“‘奔三’的压力主要是来自家里,最近一段时间,父母经常催我成家,这让我压力很大,他们还安排了一些相亲对象。虽然身边也有不少机会,在英国也不是没有感情经历,但毕竟结婚对象需要慎重选择,我还不想操之过急。”
代际心理落差:功利与非功利
大勇在2005年,为自己设定了“30岁前的人生目标”,包括:“走遍全球五大洲,做一个专业摄影师,争取进入UN全球环保总署或者野生动物保护基金组织……” 进入2010年,离30岁也越来越近,此时重温五年前设定的关于“摄影”和“环保”的人生目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关于“摄影”的目标正逐步实现,关于“环保”的理想却渐行渐远,而让大勇感到欣慰的是,“大方向没有偏离”。谈到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心态时,大勇认为自己这一代已经和父辈不同: “对我的父母这代人来说,世界的变化太快,内心没有依靠感,为了生活有保障,尽可能多地赚钱是头等大事。但到了我这一代人,金钱观发生了变化,赚来的钱够花就行,人生更重要的事是享受生活的过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小周则表示,回国和80后的同龄人接触也会感觉到一些“心理差异”。“我有很多在中国工作的朋友,他们也大多供职于外企,所以可能在经济上并不会出现太大的落差,但在心态上却会不同。回国和他们交流,他们更关心一些现实的问题,如赚钱、养家、买房和办公室人际关系等,但在英国的80后华人,谈的东西没有那么具体。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各自面对的竞争环境不同而造成的。”
对于家庭责任,几位受访的旅英80后华人都认为更多是一种精神层面和感情层面的责任,而不是经济层面的责任。“对于父母,我想他们最需要我做的,并不是经济上的赡养,而是希望我能更多地陪伴”,小周表示。大勇也认为,自己对家庭责任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支持和关心,并非经济上的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