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天才儿童”节目引争议tinyhut(2016/8/5 13:18:31) 点击:
39073 回复:
0 IP:
116.* * * 近日英国一电视台正在上演颇具争议的《天才儿童》(Child Genius)节目,5名未满13岁的孩子将独自站在讲台上,面对考官、观众席上的父母以及全国观众,回答极难的问题,过五关斩六将,以竞逐“天才儿童”之衔。
虽然这些孩子年龄小,但是智力超群,智商甚至超过大多数成年人。在节目中,他们将经过记忆力、心算以及拼读技能等测试,还有一些诸如外汇和英国铁路网络等复杂高深的问题。
英国5名少年角逐“天才儿童”称号
节目中有一对来自伯明翰的兄妹,哥哥斯蒂芬(Stephen)12岁,患有自闭症,热衷于量子物理学研究;妹妹乔治娅(Georgia)刚满10岁,8岁时就熟知英国历届国王以及他们的出生和去世日期,并且对皇家知识如数家珍。
兄妹俩都过关斩将,走到了决赛。兄妹俩似乎想从这场竞赛来证明家庭中谁是最聪明的孩子,在半决赛时,妹妹就警告过哥哥:“你最好不要胜过我,我才是最强者。”
妹妹说,“斯蒂芬因为有自闭症,凡事都是以他为先,这让我感到很失落,让我以为自己无足轻重。我希望通过这个比赛证明我比他聪明。”
“我之所以要赢得比赛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将成为我日后炫耀的资本,二是挑战自我强大的记忆也非常有趣。”哥哥斯蒂芬表示,“我相信我拥有艾萨克·牛顿四分之三的才能,我的自闭症让我能够独自储存很多知识,但缺点就是一旦遇到太拥挤、太喧闹或太安静的环境,我就只想逃跑。”
他们的妈妈克莱尔( Claire)在一家自闭症慈善机构工作,爸爸凯文( Kevin)则是一名数据分析师。
父母透露,“兄妹俩对一切事物都喜欢互相竞争,甚至有时候还会打架。他们不会去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妹妹不能耐心地应对哥哥的自闭症,而兼顾一个有自闭症和一个正常的孩子,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另外一位选手是来自萨里郡的塞菲(Saffy),今年9岁,一个月可读完40本书。她的妈妈索菲(Sophie)曾是一名注册会计师,爸爸是一名人事主管。
塞菲非常热爱阅读,最喜欢的作家是莎士比亚和夏洛蒂?勃朗特,她最快的阅读速度是12分钟看96页书,这意味着每分钟8页书,塞菲对自己夺冠信心满满。
她的父母说,“塞菲需要给她设置一个高目标,如果不推她一把,她就永远无法知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我不认为我们在苛待她,反之她是一名隐藏的实力者。”
还有一位选手是来自格洛斯特郡的乔纳森(Jonathan),今年12岁,他出生后的18个月都是在家接受妈妈蒂娜(Tina)的教育,他的爸爸瓦伦蒂诺(Valentino)是一名客户经理。
、乔纳森10岁时不仅能讲意大利语、自学日语,还通过法语普通中等教育考试,且取得了A+的优异成绩。
他透露,“我相信自己是名天才,因为我已经加入了门撒国际(全球顶级智商俱乐部)。而且我已经准备好了去赢得这个比赛,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多么聪明。”
他的父母表示,“我们都喜欢胜利,甚至我们付出的努力不比儿子少,在他三岁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训练他的顺畅阅读了。”
而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来自伦敦一私立学校的瑞亚(Rhea),她今年10岁,智商在同龄中占据最高的0.1%,能够拼写复杂的高级词汇,如“磷光现象”phosphorescence。作为节目中最受欢迎的一名选手,被称为“下一个爱因斯坦”。
最后这场对决的冠军也由瑞亚夺得,不过她的父母在比赛期间的言行却引来争议。
虎爸虎妈为女出口赢比赛惹争议
比赛中瑞亚与另外一名选手同时回答主持人的一个问题,但两人答案都与主持人手中的不同,致使两人保持同分。但是瑞亚父母立即挥舞双手吸引评判注意,妈妈直指答案太过笼统,女儿的答案可以接受,成功为女儿扳回一分,变相将同分选手踢落第3位,令他缘尽决赛。
瑞亚的爸爸是一名医药经理人,妈妈为了专心培养爱女而放弃妇产科医生的工作。为了确保女儿能够准备十足地去参赛,每天给她多达3小时的额外功课。
父母一直对女儿灌输“胜利理念”,他们认为“最终的目标就是胜出,这也是社会的法则”,女儿未来只有两个目标——牛津或者剑桥大学。
瑞亚对于父母的安排也欣然接受,在胜出后也透露,“我不想只当一个普通小孩,我认为做个天才儿童真的非常棒”,并表示早起晚睡来读书都是值得的。
但是瑞亚的胜出却引来大众的热烈讨论,有人评论,“瑞亚虽然赢得了比赛,但是萨菲却俘虏了我们的心,因为她比瑞亚脾气更好。不否认瑞亚很聪明,至于她母亲?呵呵哒……”
也有人直接评价瑞亚“态度差劲,尤其对决中盯着塞菲那种眼神,感觉很恐怖,这一定与她父母有关系。”
虎妈虎爸的残酷教学
显然易见的是,有些孩子参加比赛是趋于成功心态,他们希望借此机会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孩子更像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才参赛。
英国这档《天才儿童》节目自2013年首播以来,就广受大众争议。虽然它以展现孩子非凡智慧为卖点,但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却是孩子因答错问题生怕父母责骂、甚至崩溃痛哭的场面,许多观众批评节目是“最残酷的电视真人秀”。
在2014年的节目中,小男孩图德年仅8岁便被3支职业足球队少年队选中,小小年纪就被父母要求过高,比如1小时内记熟两副随意洗好的纸牌次序,或者回答“如何计算物质磁化的能力”等高难问题,甚至休息时也被父亲要求练习拼写。
只要每次答错,母亲就会说“有没有搞错”,当背不出第64张啤酒品牌而出局时,父亲居然当着图德的面说:“也许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聪明。”最终图德抵挡不住压力,在节目中崩溃落泪,场面让不少观众恻然。
由于每次对决采取低分淘汰,还有一些虎爸虎妈为孩子安排了高强度的地狱式训练,下午茶时间被字典及百科全书重重包围,还有一大堆的笔记便条贴和随即抽考,甚至有妈妈索性把生字贴满浴室每个角落。
天赋异禀却缺乏快乐
不得不说这些父母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希望孩子样样拔得头筹。而且深信“孩子成功,就是父母成功;孩子失败,就是父母管教无方”。
那么成功的定义仅仅是过人智商和一场电视真人秀的对决吗?
之前就有报道透露,一些参加比赛的孩子虽然才智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朋友,或者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对自己要求过高,时时想达到父母为其设置的目标,巨大的心理压力也迫使这些天才们低落不已。
2014年节目中另一个场景亦引发深思:11岁男孩鲁拜做大学程度数学题期间,突然走向书架,拿出了一本叫《如何交友和如何快乐》的书。小鲁拜称,希望能够知道一些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试想一下,这些参赛者不过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孩,天赋异禀可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但不代表不能犯错。
站在聚光灯下,答错一刻犹如世界末日,还要故作坚强,不能落下“弱者的眼泪”,甚至无法获得父母的拥抱安慰,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的残酷吗?
定义一个孩子的人生,并不仅仅只是智商,还有善良、谦逊、感恩、友爱等许多美好的词语。
父母需要学会,让高智商不仅体现在孩子的学习竞争中,也应该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快乐地相处。因为“最聪明孩子”的称号会伴随一生,但是快乐却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