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开创性研究将成为2025年5月1日星期四出版的主题期刊的重点。
《皇家学会哲学学报》特刊首次全面介绍了动物文化行为的科学和发展前景及其对保护的影响。
不久前,文化还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但最近的科学发现表明,文化实际上在动物界普遍存在,令人惊奇。从工具使用到迁徙,从饮食习惯到社会习俗,各种行为传统都被发现在许多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甚至像大黄蜂这样的昆虫中传承下来。
现在,主要的保护机构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些发现可能对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所发挥的作用,堪称典范。该公约缔约国政府支持针对鲸鱼和鸟类等濒危迁徙物种的保护行动,并同意就“协同行动”(CA)展开合作。
其中一个 CA 是第一个明确探索另一个物种的文化知识的机构,它认识到东热带太平洋的抹香鲸形成了具有不同声音方言和觅食传统的不同族群,需要在保护管理中考虑这些因素。
圣安德鲁斯大学苏格兰海洋研究所的艾伦·加兰博士兼特刊高级编辑表示:“文化是鲸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座头鲸在一个种群中可以拥有多种独立演化的文化特征,例如歌唱文化、迁徙文化以及社会习得的觅食传统。将动物文化融入保护政策和实践并非易事,但鲸类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已发挥了引领作用。”
第二项协同行动的重点是保护黑猩猩的文化多样性,从而有望增强 19 个非洲 CMS 签署国的物种恢复力。
圣安德鲁斯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学院荣誉教授、本书联合主编安德鲁·怀特恩表示:“近年来,我们的科学研究揭示了文化对动物生活的影响,这令人兴奋不已。更令人欣慰的是,联合国一个重要的自然保护机构认为我们的发现对自然保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并召集我们组成一个专家小组,共同探讨可以取得的成果。”
圣地亚哥动物园野生动物联盟的艾莉森·L·格雷戈博士表示:“对大胆保护行动的需求持续增长,对创新保护方法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动物文化的存在已为人所知数十年,但直到最近,这些知识才被付诸实践,体现在保护政策和实践中。本期特刊重点介绍了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利用动物之间惊人的相互学习能力,将其作为保护或恢复它们的工具。”
该专题中的八篇文章回顾了不同分类群体的社会学习和文化证据,涵盖鱼类、爬行动物、鸟类、鲸鱼、海豚、灵长类动物、大象、有蹄类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
另一组文章探讨了跨越这些分类群体的各种紧迫的保护问题,特别是诸如迁移(越来越多地受到气候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人与动物的相互作用、社会网络的作用以及文化如何成为环境指标等保护工作。
最后,“保护行动”部分讨论了正在进行的项目,例如抹香鲸和黑猩猩的协同行动以及在减少的鸣禽种群中进行“文化拯救”的努力。
本主题的所有文章都明确指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策。文化错综复杂,将文化进程融入保护政策和实践极具挑战性,但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带来巨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