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安德鲁斯大学正在进行的研究发现,印加人的神秘绳状文字奇普已被用来记录气候变化。
奇普是一种结绳器具,在印加帝国时期用于通讯和记录信息。人们对奇普了解甚少,部分原因是大多数奇普都收藏在博物馆中,与它们的使用背景相去甚远。
圣安德鲁斯大学世界宗教教授萨宾·海兰德(Sabine Hyland)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在研究这种书写形式。然而,她最近的发现为奇普的使用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挑战了现有的印加文化理论。
海兰德教授受邀前往秘鲁偏远的圣莱昂诺尔德朱库尔原住民社区,研究他们收藏的古代奇普,这些奇普此前从未对外展示过。他们收藏了97件奇普,其中包括一件世界最长的奇普,长度超过68米。
人们发现,这些奇普被保存下来,并被用来记录过去的环境状况。这是迄今为止证实用于此目的的首批奇普;它们展现了古代安第斯人对气候条件和变化的观察和记录有多么细致。每块奇普都记录了过去村民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例如,如果发生旱灾,村民们会在山中的圣地献祭祈雨,并在奇普上记录献祭的地点和祭品。
人们还发现,奇普的制作者用自己的头发在奇普上“签名”。
根据西班牙编年史家的记载,人们认为印加帝国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制作奇普。据说只有少数非常高级的印加官僚才知道如何打结。
印加奇普上的人发经过碳测年,可追溯到印加帝国时期,大约公元1480年。对印加奇普上人发的同位素取样分析表明,制作奇普的人的饮食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
海兰德教授表示:“在印加帝国,饮食因社会地位而异。平民主要食用土豆、豆类和藜麦。精英阶层则食用肉类,并饮用大量的玉米啤酒。研究结果表明,制作这些印加奇普的人的饮食中几乎不含肉类或玉米——证据表明他们属于平民。这表明,在印加帝国,奇普的文化普及程度更高,包容性更强。反过来,这也意味着,印加奇普与现代民族志奇普(例如在朱库尔发现的奇普)之间的连续性可能比之前认为的要强。”